汽車圈的跨界營銷都是找的“第三者”嗎?
【第一汽車資訊網 新聞】看看那些載入史冊的名人們,哪個不是“有想法”的。牛頓被蘋果給砸了,他內心的OS肯定不能是“哦,蘋果掉了”,起碼也得是“咦,蘋果為啥往下掉?”
簡單來說,這個是視角的問題,也是想法創新的問題。從個人延伸到一家公司,或者說延伸到一款產品,都需要“有點子”。對于如何更成功的銷售一款車,車企們也是進行了一場場頭腦風暴。
降價、送禮包、再降價……在諸多汽車促銷方陣中,如何運用高超的手段吸引眼球、讓消費者關注自己的汽車品牌,是每個汽車人都在思考的問題。遇上車市淡季,車企的銷量均不盡人意,而價格戰等招數也已用“老”,效果不佳,怎么辦?不少品牌在此時選擇了回避車市的“正面戰場”,而是采用跨界營銷,攜手其他媒介等手段來提升自身的美譽度,從而為日后車型走量打下基礎。
跨界營銷是當下市場中最受追捧的營銷模式。跨界營銷將兩個或者幾個互不相干的品牌、文化、產品、元素滲透并融合在一起,增強了各方品牌的立體感與縱深感。可以建立起跨界合作的品牌一定是在相同的產品理念上有著互補的用戶體驗。
于是,你在汽車界就會發現,一直是物理出身的“實干家”汽車,也開始與時尚界、電影節、快消品大搞互補,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提升自己的銷量。說起來,跨界營銷在汽車圈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奔馳與各大時裝周的你儂我儂,奧迪在高爾夫球場的揮桿灑汗,沃爾沃與帆船的迎風破浪……當然還有音樂會、足球、真人秀等等,各大品牌紛紛在跨界營銷上加碼,以圖能在品牌傳播上更勝一籌。
不過,細究之下就會發現,各大豪華品牌的跨界營銷都是找的“第三者”,試圖讓兩個截然不同領域能夠擦出愛的火花,而且都走高大上路數,不太接地氣,一般消費者很難企及。彼此之間并不熟悉,存在著多重不確定因素,既然攜手闖江湖,性格搭不搭,彼此之間了解多少,磨合得怎么樣,都會直接影響跨界營銷的最終結果。
那么問題來了,跨界合作究竟找誰?首先當然是要找名氣大的,這樣雙方才能1+1>2。其次不管車企策劃了怎樣的跨界營銷,都必須首先弄清楚成功的品牌跨界營銷應該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是目標消費者具有共性,如果兩個進行跨界營銷的行業在開展跨界營銷的時候沒有共同的消費者資源,很難發生化學反應;第二,品牌追求相一致,品牌有個重要的內涵就是角色感,而這個角色感就是品牌的消費群體對文化、利益等方面的追求。如果兩個行業沒有一致的品牌追求,在進行跨界營銷時就一定不會跨界成功。
深入探究消費者需求的車商深知,想要獲得市場的認可,不僅要應用創新的營銷模式,還必須以卓越的產品力作為支撐,這樣才能讓品牌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另外說起來,汽車是有“靈魂”的機器,每款車型都有自身的外形和氣質,為它尋找代言人和尋找戀人一樣需要小心謹慎,除了實打實的經濟利益,對品牌的塑造和影響也經不得一點馬虎。汽車代言人的外形、氣質、風度、內涵以及公眾形象,是否與自家車型所匹配,這些都是汽車廠商需要考慮的重點。
除了在媒體上呈現的“硬性廣告”,將產品植入電影之中也成為一種趨勢,現在的電影如果沒十幾個廣告植入,都不好意思上映,顯得你關注度不夠似的。對于汽車植入電影來說,其實非常容易操作,畢竟汽車這種產品太常用了,只要不是什么遠古世紀的片子,只要是在汽車發明之后年代的電影,廠商都可以投入。至于效果,那些有明星代言的汽車廣告以及植入電影的汽車當然會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相關鏈接
網友評論(和諧社會 文明發言)
新聞點擊排行
關注排行榜
- 周車型關注排行
- 周車型評論排行